logo
小知識
2025/10/14

照顧者理智斷掉的瞬間 孩子不走就是不走!

照顧者理智斷掉的瞬間 孩子不走就是不走!

每當去到遊戲場所時,一到回家時間孩子總是依依不捨。有的會用不捨地表情跟玩具及遊樂器材道別;有的會假裝沒聽到照顧者的呼喚、繼續玩自己的;有的則是會用大聲哭喊來表達自己的不滿。你們家的寶貝是哪一種類型呢?

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想離開遊戲空間?

孩子在遊戲空間裡玩得開心,不想離開其實是很自然的事!對0–3歲的孩子來說,「玩」不只是娛樂,更是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。當被告知要離開時,他們可能會因為以下幾種原因,而出現抗拒或情緒反應:

  • 玩到一半被打斷了:對孩子來說,從「玩」切換到「離開」是一個很大的轉換,對他們來說,玩到一半突然被告知要回家就像是被「中斷快樂」一樣,只是還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表達這種不捨的感覺。
  • 缺乏時間感:孩子還不具備明確的時間概念,對他們來說「5分鐘後要走」和「馬上要走」可能感覺差不多,於是會覺得被突然打斷。
  • 用行為測試界線:0-3歲的孩子正處於探索「規則與界限」的階段,當被告知要準備回家時,他們會想嘗試看看,如果表達不想離開,大人是不是就會多讓他玩一下?
  • 依附與安全感需求:當孩子知道「離開」代表要跟喜歡的玩具、空間或小朋友暫時分開時,就會透過抗拒行為表達不安。


孩子不想離開遊戲空間,其實並不是「叛逆期」,而是發展的一部分。當我們理解了孩子可能不想離開的原因,就能明白反應背後,其實是他們在學習表達需求、練習面對轉換。

不過,在日常生活裡,照顧者可能還是會覺得困擾……明明快到吃飯或回家的時間了,孩子卻哭鬧、賴著不走,甚至怎麼說都不聽。這時,照顧者們可以怎麼做呢?

讓孩子順利結束遊戲的4個方法

其實,只要在「離開」這件事上多一些陪伴和小技巧,就能讓過程沒那麼像「打仗」,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與被理解,慢慢學會愉快地結束遊戲:

  • 事前預告,讓孩子有心理準備
    因為孩子需要時間適應「轉換情境」,因此在離開前,可以先告訴孩子:「再玩10分鐘,我們就要回家囉!」如果擔心孩子還不太理解時間的概念,也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讓孩子知道下一步該做哪些事,例如「我們再讓球球滾下來5次,就要準備回家吃飯囉!」甚至可以請孩子自己選擇最後要玩什麼,讓他覺得有參與感。
  • 陪伴孩子並給予安全感
   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,離開熟悉的環境可能會引發不安全感。這時家長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表情與行為,了解他們當下的情緒狀態,再透過口語和肢體,像是牽牽小手或是一個擁抱,告訴孩子:「等一下回家我們就可以洗洗手吃飯囉!」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、並感受到你與他同在。
  • 創造與孩子的結束儀式吧!
    幫孩子設計一個簡單的「結束儀式」,例如育兒+在準備休息時會放byebye歌,讓孩子知道玩具要準備休息了。照顧者們也可以與孩子共同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,像是「最後再丟一次球球」、「跟喜歡的玩具說再見」或「跟老師還有小朋友揮揮手說掰掰」等等。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遊戲有個「完整的結束」,而不是突然中斷。
  • 正向鼓勵孩子的配合
    當孩子願意主動收玩具,或者在收完玩具後、就馬上到門口穿鞋子準備一起離開時,可以給予他們即時的讚美,例如「謝謝你幫忙收玩具!」讓孩子把這些動作與照顧者會給予的「正向回饋」連結起來,下一次他們就會比較願意配合哦!

好的結束,也是成長的開始

對孩子來說,「結束」和「分別」都是需要慢慢練習的過程。在過程中,孩子難免會有想要宣洩情緒的時候,身為照顧者,可以待孩子情緒稍微緩和後再嘗試溝通,並透過陪伴、清楚的預告、給予安全感與正向鼓勵等等,幫助孩子建立「好的結束經驗」。隨著時間累積,孩子會逐漸學會調整情緒,也會更懂得如何在玩樂時「收放自如」。

除此之外,照顧者們也別忘了肯定自己!每一次陪著孩子經歷「結束」的過程,也是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寶貴經驗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