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小知識
2025/08/14

跟著孩子的步伐 從共讀中發掘樂趣!

跟著孩子的步伐 從共讀中發掘樂趣!

孩子跑走了?共讀時常見的「出乎意料」

「老師,我們家弟弟好像不愛看書餒!每次他拿繪本給我、我準備要唸給他聽的時候,他就馬上跑走了!」

有時是孩子讀到一半就離開,有時只指定爸爸或媽媽唸,有時喜歡自己翻一翻、看個幾頁就結束,有時候比起看書,更喜歡把書撕爛……當想與孩子一起共讀繪本時,是不是也有遇過類似的狀況?「是我們家的孩子不喜歡看書嗎?為什麼他老是坐不住?」這樣的疑問常常悄悄浮現在照顧者心中。

其實,親子共讀是許多家庭在育兒路上很自然會想到、也想「挑戰」的一件事,因為我們都知道:共讀可以促進語言發展、增進親子關係、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與表達力。

但現實中,常在我們滿懷期待拿起繪本的那一刻,就被孩子「出乎意料」的反應給澆了冷水……

原來我的孩子不是不喜歡看書,而是用「自己的方式」在閱讀

「ㄟˊ?把書亂翻,甚至撕破也能叫做閱讀嗎?」不知道照顧者們心中是不是浮現出這個疑問呢?

是的沒錯!孩子在共讀時有亂翻、折頁,甚至撕紙的行為,其實不見得是因為不喜歡書或不喜歡閱讀,而是正透過這些探索,發展自己的感官與動作協調能力,這是他們理解世界、認識書本的方式之一——雖然這些行為可能讓大人們很崩潰,但若從發展角度看,這其實是孩子自然的學習過程!

對0-3歲的孩子來說,「共讀」不一定是坐在大人腿上、乖乖聽完一本故事書——讓我們一起倒回到3歲,大家一定也覺得乖乖坐著不動很痛苦吧。他們可能會翻來翻去、爬來爬去,想摸一下旁邊的水杯,也想跟旁邊的狗狗玩……這些「看起來不像在閱讀」的行為,其實是許多人在親子共讀中會經歷到的、很重要的一部分!

為什麼會說很重要呢?

0-3歲是感官探索和動作發展的重要階段,在共讀時,孩子能夠藉由觸摸書本、翻頁、咬咬書角等方式,來認識書的材質和形狀;他們可能會重複翻看某一頁、對某個畫面特別著迷,這是因為他正在建立對圖像的理解,這時大人可以用告訴孩子「這是小牛,小牛哞哞哞」等等的方式,來幫助他們將圖像與語言及內容連結在一起。

當我們放下「讀完一本書才算共讀」的期待,會發現孩子其實正在以「他能接受的方式」進行閱讀——只是不是我們熟悉/習慣的閱讀方式而已。

想要打造美好共讀時光,試試這樣做!

親子共讀不需要從第一頁唸到最後一頁,孩子也不一定要「乖乖坐好」才算成功。想要打造愉快又自在的共讀時光,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:

  • 讓孩子主導要如何閱讀繪本:孩子喜歡的「閱讀」方式不同,有時孩子想要自己拿著繪本,有時想要大人唸給他聽,有時候則是拿著書到處亂翻亂甩……不論哪種方式,重要的是尊重孩子閱讀的喜好。

  • 挑選適合孩子年齡的書籍:1歲以下的孩子會透過感官探索事物,因此可以挑選厚紙書、布書和洗澡書等材質,使孩子用手去探索,也學習如何翻書;1到2歲的孩子,已經可以試著自己翻書,且開始發展詞語,因此可以挑選操作類型的書;2-3歲的孩子,字彙量慢慢增加,因此可以挑選一些與生活經驗相關、或者有故事性的書。

  • 順著孩子的興趣選擇繪本:觀察孩子對哪些主題、圖案或角色有反應,有些孩子可能喜歡全部都是圖片的,有些可能特定主題的繪本,像是車子或動物等等,可以依照孩子的興趣,多提供類似的書。

  • 加入重複語句或歌謠:在共讀的過程中,重複的語句能夠加深孩子對同一句話,或者同個章節的印象,以幫助孩子記憶;加入歌謠,除了能夠增添趣味性,也能夠培養孩子的節奏感!以上的方法,都能夠在共讀的過程中,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

  • 用「對話」代替「唸故事」:在共讀時照顧者能夠多用指認、提問和模仿聲音等方式,例如「這是小鴨,你知道小鴨是怎麼叫的嗎?」「小鴨呱呱呱」來讓共讀變成雙向互動,幫助孩子建立圖像、語言及內容的連結,而非單向的「唸故事」給孩子聽。

  • 尊重孩子的節奏:即便孩子的繪本還沒讀完、想要離開去玩其他的玩具,也是沒有關係的!不用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,讓讀完繪本變成一個目標或待辦事項。

當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一件輕鬆愉快、不被要求「表現」或有壓力的事情,自然會更願意接觸書、嘗試閱讀!

與其教會孩子看書,不如陪他愛上閱讀

親子共讀的重點,不是要讓孩子學會認字或聽得懂故事內容,而是在於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互動。

當大人蹲下來、用孩子的語言與節奏陪著他看書,不論是全部讀完、讀五分鐘,甚至是讀一頁,都足夠讓這段時間成為孩子記憶中美好的時光。而孩子自然也會在這溫暖的陪伴中,建立對閱讀的好感與安全感。

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、親子共讀的時光,也許就是孩子未來愛上閱讀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