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小知識
2025/09/16

我的孩子好內向/怕生?如何幫助寶寶適應新環境

我的孩子好內向/怕生?如何幫助寶寶適應新環境

來到新環境,孩子為什麼這麼緊張?

各位照顧者們還記得孩子第一次來到育兒+時是什麼樣子嗎?

有的孩子興奮地到處走走逛逛,有的緊張地躲在大人身旁,有的在看到老師或者其他孩子時,會因為害怕而放聲大哭。許多照顧者看著孩子緊張或害怕時,不禁會好奇「是不是因為孩子太內向/怕生了,所以才會是這個反應?」

孩子內向/怕生的常見原因

怕生不是缺點,而是孩子在學習認識世界的第一步。

其實,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有怕生的反應是很正常的!孩子大約從六個月大開始,會開始可以認得主要照顧者,以及熟悉、常見到的家人,對比較少見的人就會出現所謂「怕生」的反應。對0-3歲的孩子來說,除了發展階段的特性之外,怕生的原因也可能有以下幾個:

  1. 天生氣質/個性影響
   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,有些較活潑外向,到了一個新環境喜歡到處探索、認識新朋友;有些則是比較安靜內向,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觀察、熟悉陌生的環境,再來才會有更進一步的行動。

  2. 缺乏熟悉感帶來的不安
    當周遭環境的人事物是陌生的,孩子可能會感到不安全,因而選擇依賴在熟悉的家人身邊。

  3. 受過往不舒服的經驗影響
    如果孩子曾在陌生環境中有不舒服的經驗,例如被不熟悉的人強行抱起、被比較大的聲音嚇到等等,就會更謹慎面對新情境。

不過,孩子怕生並不一定是件壞事,因為這是他們保護自己、慢慢觀察周遭的方式。關鍵在於,照顧者要如何理解孩子的感受,並且用合適的方法陪伴他們。

三種內向/怕生孩子的需求與支持建議

孩子的表現背後,其實都藏著一個需求;理解需求並回應需求,就是給予最好的支持。

為了讓孩子可以更輕鬆地適應新環境,可以先了解孩子的類型。在育兒+的日常經驗中,我們常看見幾種類型的「內向/怕生孩子」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,照顧者只要理解並對應支持,就能幫助孩子更快適應:

  1. 觀察慢熱型
    有些孩子天生個性比較慢熱,在新環境裡會選擇先安靜地待在一旁。因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與熟悉環境,所以可能在一開始會有安靜、含蓄的表現。

    這類型的孩子,需要的是時間。因此,照顧者可以在進入新環境前,先給孩子一些預告,例如「今天我們會去一個新地方,裡面會有玩具和其他小朋友」。同時,陪在孩子身邊,適時給予眼神或擁抱的鼓勵,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支持,慢慢建立自信心。

  2. 謹慎探索型
    有些孩子個性比較謹慎,在剛來到的新環境中會顯得比較緊張,可能會出現避免眼神接觸,或者是抓緊爸媽、哭泣等等反應。這些表現在其他人看來,可能會認為他們比其他孩子更「怕生」。

    這類型的孩子,需要的是安全感。照顧者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,先讓孩子短時間待在新環境,再逐步拉長停留的時間。同時,透過陪伴與安撫,讓孩子知道「爸媽就在身邊」,幫助他安心嘗試,慢慢適應新環境。

  3. 逐步展現型

    有些孩子一開始看似拘謹安靜,但等到熟悉環境後,卻能慢慢展現自己的活力與潛能;也因為需要先確定環境安全,再釋放出自己的特質,所以他們常給人「剛開始怕生,但後來很活潑」的反差印象。

    這類型的孩子,需要的是增強信心。在陪伴孩子熟悉環境的過程,可以在他願意踏出第一步時,給予即時的肯定和鼓勵。例如一句「你剛剛主動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,好棒哦!」就能讓他更有動力持續嘗試。

從以上這些表現可以看出,並不是所有害羞/怕生的情況都需要被特別關注,因為這些行為並不是問題,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大人「我需要什麼」。

尊重孩子步調,讓他安心適應新環境

當我們看見孩子的需求,而不是限制,他們就會在自己的步調裡慢慢發光。
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與需求,作為照顧者,我們可以:

  1. 慢下腳步觀察,理解孩子的需求,不要急於要求他立刻改變。
  2. 給予時間和支持,透過陪伴、鼓勵和循序漸進的方式,幫助孩子逐步適應新環境。
  3. 讚美每一個小進步,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建立自信心和探索動力。


孩子來到新環境會感到害怕與不安是很正常的,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適應新環境。在照顧者查覺到孩子的不安時,需要的是提供孩子時間以及支持,透過理解孩子怕生的原因,並用溫和而穩定的方式陪伴,孩子會在一次次的經驗中,逐漸建立向外探索、認識世界的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