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小知識
2025/11/04

【搶玩具現場】孩子和別人起衝突,爸媽最怕的畫面來了!

【搶玩具現場】孩子和別人起衝突,爸媽最怕的畫面來了!

「啊啊啊啊啊不要!!!」當遊戲空間傳來孩子的怒吼聲,這時,照顧者們腦海中會閃過哪些畫面呢?是孩子緊緊抱著玩具,盡可能地想遠離他人,還是他伸手要從其他孩子手中拿過玩具、甚至拉扯起來?

當碰到類似的情況時,照顧者們心中可能會浮現「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懂得分享」,或者是覺得孩子搶玩具的行為怎麼這麼「鴨霸」!不過,孩子到底為什麼會「搶玩具」呢?

搶玩具不是壞習慣!孩子行為背後的4個原因

在育兒+,時常可以看到孩子有「搶玩具」的衝突,而這個議題應該可以列為大多數照顧者心中育兒難題的前三名!而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單純:

  • 還處在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階段
    0-3歲的孩子正處於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階段,因為還無法理解別人想法,所以會很單純的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」。當看到喜歡的玩具時,最直覺的反應就是伸手去拿,而這正是他們學習自我主張的過程。

  • 還沒有「分享」或者「等待」的概念
    對0-3歲的孩子來說,分享與等待的概念還在發展中,所以他們還不太能理解「別人也想玩」這件事。當看到喜歡的玩具時,腦中只想著:「我也想要!」於是會本能地伸手去拿。

  • 想要一起玩
    有時候,孩子其實是想跟其他人一起玩,但因為語言發展仍在起步、還無法清楚表達「我也想玩」的想法,所以看到喜歡的玩具,或者想一起玩的小朋友時,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伸手去拿對方的玩具。

  • 吸引大人的關注
    有時候孩子搶玩具並不見得是因為想要,而是希望吸引大人的關注。當看見大人在做其他事、注意力沒有放在自己身上時,便會想要「做些什麼」來引起大人的注意。

搶玩具不用怕!家長的3個引導小技巧

面對孩子搶玩具的情況,照顧者可以保持冷靜,從以下幾個方向,幫助孩子學習表達需求與建立分享的概念:

  • 先觀察孩子的狀態
    在孩子發生衝突時,照顧者可以先「停看聽」,不用急著介入處理,而是先了解看看發生了什麼事;再接著觀察孩子面對事件的反應如何,是覺得生氣?覺得難過?或者是一臉困惑地、想再度嘗試靠近另一位孩子。有時候,孩子可能不知道衝突代表的意義是什麼,只知道「我的玩具要被搶走了!」或者是「我也想一起玩」,而照顧者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。
  • 安撫孩子的情緒與需求與需求

    當孩子因為搶玩具的衝突而情緒激動時,可以先用平穩又溫和的語氣安撫情緒。

    對於搶玩具的孩子,可以說:「媽媽知道你很想玩這個玩具,不過這是哥哥先拿到的……」讓孩子知道大人理解他想要的,也同時讓他了解、學習等待與輪流的意義。

    對於被搶玩具的孩子,可以說:「爸爸看到你的玩具被搶走了所以很傷心,這是你先拿到的,你想自己玩嗎?」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被理解,玩具的歸屬也有被尊重。

    當照顧者向孩子表達理解,就像是代替他們將說不出口的情緒與需求說出來,會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被看見的,可以稍微緩解激動的情緒。

  • 提供具體的替代方案

   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還無法清楚表達想法或需求,因此可以由照顧者向孩子提出具體的替代方案,例如:

    對於搶玩具的孩子,可以說:「想玩這個玩具的話,媽媽陪你一起去問看看好嗎?」讓孩子知道玩具不是只能「用搶的」,而是可以透過「溝通」來取得。透過這樣的引導,教導他學習尊重與等待。

    對於被搶玩具的孩子,可以說:「這是你先拿到的玩具,你想借給其他小朋友玩嗎?」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,同時轉移注意力,減少負面情緒的堆疊。

    當照顧者以具體的方式引導,孩子會在一次次的互動中,慢慢理解「原來我可以用別的方式得到我想要的」,而這正是情緒調節與培養社交能力的起點!

  • 給予正向鼓勵

    當孩子願意表達、輪流,或者以其他溝通解決衝突時,可以立即給予讚美與擁抱,幫助孩子建立信心,也強化正向行為。

    例如,可以說:「你剛剛有等弟弟玩完再拿,好棒哦!」或「你剛剛有問小朋友能不能一起玩,媽媽有看到你在努力學習哦!」——這些具體的鼓勵,會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,也能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。

    每一次正向回饋,都是在幫孩子「種下」情緒管理與社交互動的種子。當孩子在安全與被肯定的環境中練習,就更容易願意分享、等待,也更有與他人相處的自信!

用愛和陪伴,教導孩子等待與分享

分享與等待,是孩子在被理解、被接住的安全感中,一點一點慢慢練習出來的能力。作為照顧者,我們的及時安撫、耐心陪伴和正向回應,就像是孩子學習社交技巧的「安全繩索」。孩子每一次的願意輪流、願意用語言表達需求,都是他們大大的進步!

所以,照顧者也別忘了給自己一點肯定!在陪伴孩子練習的過程中,你也正在用愛和耐心,教會孩子理解、等待與尊重他人的重要性。慢慢地,孩子會在一次次的互動中,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,也能更自在地學習與人相處、探索世界。